过去10年创造高增长的经验,不一定适应未来10年的发展。并购成为了化工企业规避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。2016年,市场格局的转变让化工并购更为紧凑。
比较受关注的有中国化工和先正达、拜耳和孟山都、陶氏和杜邦……除了行业巨头间的并购活动频繁,我们可以发现,中国在2015年已变身为全球第二大并购市场,并购交易份额达全球交易总额的21%,仅次于美国的22%。
一场并购潮,一场裁员风。2016年的多数并购活动正在反垄断审核中,到2017年将陆续揭晓结果。无论是对手变伴侣的华丽蜕变,还是大鱼吃小鱼的主动出击,在并购完成之后,业务结构的重组无可避免,最终会以裁员的形式呈现出来。
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员臃肿,在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下,有着巨大负担。以陶氏和杜邦为例,很多业务部门重合,合并后定会作出调整。之前,两家公司为了缩减成本,有过不少裁员行动。2016陶氏计划裁减2500个职位;杜邦则在2013年计划裁员约2500名员工。
裁员可能是一剂良方,但不一定能治好病。并购后,1+1<2是很多企业遭遇的困局。而对员工来说,在裁员风波还未到来的时候,想想如何让自己强大到让HR疯抢,是唯一的出路。
化工贸易商直面“生死困境”
3年前,你买一件氨纶面料的衣服,与今天你去买一件相比,零售价可能涨了一倍都不止,原料价格也在涨,但没有那么快。
上游业绩增速放缓,下游的日子比较舒服,尽管产能过剩在国内比较严重,但化工企业不至于赚不到钱。然而,贸易商的苦日子来了。市场的价格越来越透明,以往靠信息不对称赚取超额利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。
在一个企业推出一个新产品的时候,会让贸易商到处推广;当这个产品有了一定市场,企业和客户之间达成了直销。最初帮着做推广的贸易商却什么好处都得不到。现在,上游和下游之间做梦都想着直接做生意,除非迫不得已才找贸易商。比如贸易商会提供“放账”的服务。
运输成本不断提升,很多贸易商在运输危化品的时候,忽略了保险环节。一旦出事,可能直接搞垮一个小的贸易公司。
中国的化工贸易商会有一场浩劫,不管企业是大是小,都可能被淘汰出局。贸易商的本质已经被曲解了,没有贸易商只给一个企业卖货。它类似电商,而又不是电商,这是一种很纠结的形态。仅靠为数不多的贸易差价,以及冒着风险的运输,一场贸易商的缩减已在酝酿,裁员降薪也将随之而至。
环保严查:举杯消愁愁更愁
今年的环保督查,迎来了化工企业的大面积关停,污染严重的企业被一一取缔。突然关闭的企业,让很多人面临失业。旧愁稍有缓解,新愁又来了,失业的负面影响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压力。
环保是去产能的捷径,这次大整治中,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化工企业的现状堪忧。多数中小企业被贴上了技术落后,污染严重的标签。
中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,是小企业滋生的原因。企业的发展需要融资,对于化工巨头来说,融资很容易,但银行是不会放款给小企业的。因为贷款100万给一个小企业,和贷款1个亿给大企业,按比例算成本是一样的。小企业生存陷入困境,靠牺牲环境来获取利益,是活不长久的。
多次环保督查已经结束,难免也有些漏网之鱼。这次下狠手之后,明年国家对环保会更加重视,那些仍存在污染情况的企业作出的整改,要么用裁员节省成本用以环保治理,要么等着下次环保检查被关闭。
打开搜索引擎,输入关键字“裁员”,有281000篇新闻,其中2016年就有整整33页。金融、O2O、化工、生鲜电商是裁员风波的主要领域。
2017年,无论是化工巨头间的整合、行业的变迁、还是环保问题的重申,都将带来一段时间的“阵痛期”。裁员风过后,化工企业的人员配置会达到最佳状态,行业或迎蓝天白云,进入良性发展轨道。 |